资质认证

北京4位副省长眼中的质量

发布日期:2022-10-29 浏览次数:


4位副省长眼中的质量

编者按 6月28日~7月5日,中央组织部、国家行政学院和质检总局在京共同举办首个省部级干部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专题研讨班,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分管负责同志参加了研讨班,本报特意采访了部分参加研讨班的学员,分享其学习心得体会,以飨读者。

广东省副省长袁宝成:

争当全国质量创新发展排头兵


“非常感谢中组部、质检总局、国家行政学院举办本次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研讨班,让我们有机会系统、全面地学习掌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工作的大政方针和理论知识。作为学员,我在培训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对质量工作的高度重视,感受到我们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作为曾经在质检战线工作过的领导干部,广东省副省长袁宝成对质量强国和质量强省更有感触。

袁宝成表示,质量是引领经济发展的标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质检总局的指导支持下,广东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质量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来抓,深入推进质量改革,不断夯实质量基础,扎实开展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推动全省质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前两次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中,广东均被评为最高等级A级。总体上看,广东质量工作扎实有效,为全省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建设质量强省过程中,处于改革前沿的广东省也有自己的经验,突出表现为抓质量引领,提升质量工作战略地位,广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质量强省的决定》、《关于开展广东省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将质量强省建设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内容来抓。抓质量提升,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和品牌效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抓质量基础,强化计量的量值精准基础作用、标准化的产业转化和发展引领作用以及认证认可的创新规范和促进作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抓质量保障,狠抓进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以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发挥技术性贸易措施倒逼作用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服务企业“走出去”;抓质量改革,提升“放管服”实效;抓质量监管,加强质量法规及责任体系建设和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提升群众对品质生活“获得感”。

“质量是发展之基、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质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我们进一步做好质量工作指明了方向。”袁宝成认为,当前,广东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质量强省建设、不断提升质量水平,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这是广东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选择,也是广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内在要求,更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跨越过去畅想未来,广东省已经为下一步质量工作谋划好了新的蓝图: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质量发展大政方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为统领,着力推动质量创新,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高层次供给体系建设,大力构建现代监管体系,全面提升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中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供给,加快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广东速度向广东质量转变、广东产品向广东品牌转变,争当全国质量创新发展排头兵,为建设质量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质量保障。

“在推动质量发展中,我们将努力做到‘5个坚持’:坚持质量为先、创新为要、改革为魂、强基为本、服务为重。”袁宝成透露,广东省将突出抓好重点领域的质量提升,紧紧依靠企业,从源头提高质量水平,大力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进一步夯实质量技术基础,切实加强和改进质量监管。

“质量创造历史,质量成就未来。建设质量强国,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上下振奋精神、齐心协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我们一定能够加快建成质量强国、早日迈入质量时代!”袁宝成说。

浙江省副省长朱从玖:

以“浙江制造”品牌推进供给侧改革

“非常高兴参加本次质量强国战略研讨班的学习交流。这些年来,在质检总局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帮助下,浙江大力实施质量强省、标准强省、品牌强省战略,取得初步成效,尤其是以打造‘浙江制造’品牌为抓手,联动推进质量强省、标准强省、品牌强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谈及全面建设质量强国,浙江省副省长朱从玖感受颇深。

2014年以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质量强省、标准强省、品牌强省战略,打造‘浙江制造’品牌”的要求,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打造“浙江制造”品牌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以“区域品牌、先进标准、市场认证、国际认同”为核心的“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制度体系,着力于发挥标准提档、质量提升、品牌培育对供给升级的组合效用,提升全省高品质、高水平产品的供给能力。

“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浙江制造’品质,打造‘浙江制造’品牌,是浙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浙江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益探索。”朱从玖表示,打响“浙江制造”品牌是推进浙江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加快“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补齐实体经济“大而不强”的短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高收入之墙”,必须以打造“浙江制造”品牌为突破口。浙江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质量强省、标准强省、品牌强省战略和打造“浙江制造”品牌,就是着力从制造业的供给端发力,以标准提档、质量升级、品牌增效为着力点,破解产业层次不高、品牌国际化不够、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推动浙江经济迈上更高层次、更高质量。

“德国制造”、“法国制造”是世界上高品质、高信誉的区域品牌形象代表,两国品牌制度体系构建的做法为我国开展区域品牌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浙江省牢牢抓住“区域品牌、先进标准、市场认证、国际认同”4个关键,探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多发挥市场作用的品牌建设创新路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坚持市场化运作和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以标准和认证为手段,运用高标准来引领‘浙江制造’高品质发展,对符合高标准、高质量要求的浙江产品进行‘浙江制造’认证,通过持续和整体培育,最终打造形成品质高端、技术自主、服务优质、信誉过硬、市场与社会公认的‘浙江制造’品牌。从政府角度看,找到了质量工作的有力抓手,加强了宏观调控,促进了转型发展;从企业角度看,落实了企业的主体责任,增强了企业的质量意识和品牌荣誉感,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从社会角度看,为社会各方提供了权威的质量信号和价值导向,提升了浙江形象,实现了各方共赢。”朱从玖说。

在朱从玖看来,提升标准的供给水平,打牢了“浙江制造”品牌建设的基石;抓好认证模式创新,强化了“浙江制造”品牌形象和市场公信力;培育发展“品质制造”,点、线、块联动打造了“浙江制造”金字招牌;构建政府和社会多元共治体系,加速质量社会共治进程,使之成为“浙江制造”品牌建设中的生力军。

通过本次培训班的学习,对于如何更好地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朱从玖也有自己的建议:建议国家抓紧制定《质量促进法》,以法治的力量推动质量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遵循质量发展的规律,借鉴国际经验,建立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而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依靠质量法治。例如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为应对日本挑战,于1987年颁布《质量促进法案》,设立‘国家质量奖’,通过一系列激励质量创新的措施,使美国重新夺回主导产业霸主地位。美国总统克林顿评价《质量促进法案》使美国经济恢复活力以及在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推动了国家产业的升级发展。”朱从玖说。

山东省副省长王随莲:

标准和品牌支撑引领质量强国战略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标准是国际公认的重要质量技术基础,品牌是质量水平和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必须充分发挥标准化的支撑引领作用和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说起如何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山东省副省长王随莲将重点放在了标准化和品牌上。

王随莲告诉记者,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标准化和品牌工作,始终把两者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坚持政府引导与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相结合,着力提升“山东标准”建设水平,深入实施品牌强省战略,标准化和品牌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3月到5月,山东省政府分别组织开展了标准化和品牌建设专题调研,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推进措施。

截至目前,山东省共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64项、国家标准3776项、行业标准6159项,累计发布地方标准2989项;承担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技术组织51个,设立省级标准化技术组织50个;建设国家和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344个、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区14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

“标准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绿色发展、促进文化繁荣、提升行政效能等多个方面。”王随莲说,比如山东省制定发布了44项能耗限额标准,其中26项尚无国家标准,其他18项标准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推动淘汰落后产能20%左右。

同时,山东省委、省政府把品牌建设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深入实施品牌强省战略,不断培育壮大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新优势,建立了产品、企业和区域品牌的多层次品牌发展结构,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初步建立完善了品牌建设工作机制,培育形成了一批品牌标杆,品牌正成为齐鲁大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底,山东省拥有有效注册商标51.2万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1666件,地理标志商标427件,中华老字号66家。还有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430个,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92个,国家知名产品271个,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6个,涌现了一批驰名中外的名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同时还打造了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厚道鲁商、食安山东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公共品牌。

“尽管山东标准化和品牌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中央最新要求以及山东省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相比,与提升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需要相比,还有许多短板需要补齐。”王随莲指出,山东省标准化和品牌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标准化和品牌认识不到位、先进标准和知名品牌有效供给不足、标准化和品牌基础比较薄弱、标准实施力度不够等方面,比如通过对山东省903家名牌企业的调查结果来看,主导制定国家标准的仅占11.5%,企业标准化专职人员数量平均还不到3人;仅有960项专利转化为标准,转化率仅为2.06%。品牌科技含量较低,企业创新引领动力不足,创新成果转化率低,拥有核心技术少,导致高端品牌缺乏。

王随莲认为,山东的标准化工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立足山东实际,按照“高定位、广覆盖、全过程”的总体思路,继续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围绕深入推进标准化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建立标准化技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标准国际化进程,不断壮大标准化人才队伍和大力开展“标准化+”行动6个方面,努力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全面发挥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另外,山东省品牌建设工作将坚持创新驱动,深入开展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大力推广国际标准和国际认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优化品牌发展环境,最终提升山东品牌整体形象,服务和推动质量强国建设。

甘肃省副省长夏红民:

探索西部地区质量发展新路子

“这次中组部、质检总局和国家行政学院联合办的省部级干部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专题研讨班,我觉得很好、很及时,有利于各省(市、区)统一思想认识,工作安排步调一致。此次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举办首届省部级干部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专题研讨班,对于实施质量强国战略非常重要。”说起在省部级干部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专题研讨班的学习感受,甘肃省副省长夏红民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对其意义和作用称赞有加。

夏红民表示,围绕质量强国战略,各地都已经开展了不少的工作,甘肃省也不例外。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甘肃省坚持以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为指导,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确立了质量强省发展战略,形成了质量发展长效机制,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自2004年开始,甘肃省就在全国较早开展了质量兴市(县)活动,实现了全省14个市级、86个县级的全覆盖,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质量工作机制。2008年,甘肃省又在全国率先将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到对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省、市、县三级政府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考核并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列为省政府六个“一票否决”项之一),考核结果由省政府发文通报,严格兑现奖惩和问责,对考核前三名的市州政府予以资金奖励,对考核结果后三名,要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由政府主要领导作出检讨性发言。同时,将考核结果报组织部门备案,作为考察领导班子和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有力促进了各级政府抓质量工作的责任心和主动性,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质量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夏红民认为,甘肃省推进质量强省建设,主要是坚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推进质量强省战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质量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成立了由省长担任组长的全省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形成了质量工作层层抓落实的有效机制;坚持完善各项制度,逐步建立了推进质量强省战略的长效机制,有力保障了质量强省建设深入开展;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覆盖省、市、县、企四级的质量奖励体系,引领带动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实施标准化战略,切实发挥标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为推进质量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夯实推进质量强省建设战略的发展基础。

随着质量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甘肃省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比如产品质量方面,2015年省级监督抽查总体产品合格率达到了90%,比2010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工程质量方面,全省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监督覆盖率和一次竣工验收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已有28项工程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服务质量方面,敦煌市荣获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环境质量方面,兰州市一举摘掉了连续多年“全国十大重点污染城市”的“黑帽子”,并荣获了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今日变革进步奖”。

夏红民指出,虽然甘肃省在质量强省战略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比如对推进质量强省战略的投入不足、质量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全社会的质量意识还不够强等。在此次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专题研讨班的学习中,他对如何更好地推进质量强国战略和进一步推进甘肃省的质量强省建设,结合研讨班上的学习,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我建议一定要将质量强国战略真正作为国家战略确定下来,明确它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线,使其更加系统化和持续性。”夏红民强调,虽然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质量强国建设,但目前质量强国并非国家战略,只有将其作为国家战略予以明确,加大对其投入保障,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才能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质量保障。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徐建华采写)

《中国质量报》


4位副省长眼中的质量